11月3日,在加入全球价值链的过程中,中国劳动密集型出口企业一般的升级规律是:首先是工艺升级,然后转向产品升级,再到功能升级,最后是部门间的升级。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刘志彪在今日出版的人民日报海外版上撰文指出,这些企业的转型是从贴牌生产,即生产一种贴上买主商标的产品开始,到自我设计生产,最后到以自有品牌生产。这是一个向着非实体化活动逐步演进的升级过程。
文章指出,中国的本土企业在经历了快速的工艺和产品升级后,目前正处于大规模的整机生产能力提升阶段。下一步产业升级的重要目标,就是要形成自己的设计能力乃至拥有自己的品牌。但是当它们开始转向价值链中的设计、品牌、营销功能时,即走功能升级的高端道路时,只有少数企业取得成功。绝大部分中国企业的能力仍然局限于生产功能的建设,以大规模、低成本、低价格取胜。走出产业链的低端向产业链高端攀升,是未来中国制造业转换增长方式的非常现实的问题。
文章认为,撇开品牌的市场空间过于拥挤、创品牌的成本过高不说,从贴牌到拥有自有品牌,这中间还存在着一系列的现实障碍和阻力。
首先,处于全球价值链中发包方的品牌厂商,就是一条难以跨越的坎,由于贴牌生产企业的功能转型必然会与之发生利益冲突,使原先的合作者变成了现实竞争者,因此它们会施加各种压力,中国目前很少有贴牌生产企业能够真正成功跨越这一步。
其次,完成品牌转型也会遇到非常大的管理能力的障碍,技术开发、品牌建设、渠道建立与售后服务等都会成为难题。生产制造的一种本领要转变为研发和品牌运作等几种本领,并彻底地玩转这些本领,对于相对后进的贴牌生产企业来说也是极其困难的。
第三,贴牌生产企业能不能撇开眼前利益、避开短期盈利和市场压力,抛开原先的品牌商独立运作,往往也是有疑问的。做贴牌生产与初期做品牌时巨大的利益差距,往往使中国企业很难不顾眼前诱惑。
第四,很多贴牌生产企业认为,每个企业有它自己的核心资源和发展基础,企业的未来也不一定要朝一个方向发展。确实,全世界有很多百分之百做贴牌生产的企业到现在发展得也很不错,如台湾著名的台积电,从成立之初起它就定义为专业的芯片工厂。
文章最后指出,目前中国贴牌生产企业真正缺乏的是如何将各种资源合理配置并且关联起来的能力。现在它们要做的最基本一点就是应该把企业实力做大,把技术水准做上来,把工人素质做上来,把产品质量做上来,把国际口碑做上来,把企业的知名度做上来,企业品牌就会自然而然地形成。
本文关键词:品牌策划、品牌设计 |